闯关东,是指在清朝后期以及民国时期,大批中原、江北的老百姓由于自然灾害,清政府号召移民实边等原因,被迫或主动跨过山海关以及渡过渤海,到东北地区闯荡,垦荒和定居的过程。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,黄河故道中下游地区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,也是古代中国人口分布的重心所在。直至秦汉之际,此地区的人口在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大体保持在80%左右。
大型雕塑制作_闯关东雕像_人物铸铜雕塑
闯关东铜雕_人物铸铜雕像_民俗文化雕塑
汉末年长达数十年的社会动乱,致“人相食,城郭皆空,白骨蔽野”,黄河流域人口更是受到严重损失。逃避战乱而背井离乡的人们,饱尝流离失所的逃亡之苦,“宁做太平犬,莫做乱离人”便是他们从心底发出的感叹。此后,每次王朝更替、战乱和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几乎都会出现中国古代的移民现象。他们成群结队,整个家族,整个村子,甚至整个地区大量外迁。几次有名的大规模移民现象都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,如“闯关东”、“下南洋”、“走西口”,其形成都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原因。
户外大型雕塑_人物雕像制作_闯关东雕塑加工
民俗文化雕像_人物铜雕定制_广场景观雕塑
“闯关东”不仅是中国历史上,也是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移民史,自顺治八年(1651年)至1949年的299年间,约有3000万人涌入茫茫关东大地,其中山东人是主体。
山海关城东门,一关之隔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。广义的“闯关东”是指有史以来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人出关谋生。闯关东,具体指吉林、辽宁、黑龙江三省。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,故得名。旧中国,山东人口稠密,灾害频发;关东则地广人稀,沃野千里,史书说:“有自然之大利三,曰荒,曰矿,曰盐。”历史上两地有紧密的地缘人缘联系,逃荒农民闯关东成为主流。
户外铜雕制作_闯关东雕塑_人物铸铜雕像
闯关东雕塑_人物雕像加工_户外铜雕定制
“闯关东”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。1644年清兵入关后,满族人口几乎全部从东北迁入关内,原来汉人相对集中的辽东也变得人口稀少。直到顺治十八年(1661年),辽东一带还是“有土无人”,“自沈阳至卜奎(今齐齐哈尔),中间数百里无居民”。为了限制蒙古人内迁和汉民外迁,划分游牧地和农业区,清朝于顺治年间沿明朝辽东边墙旧址筑了约900里长的“柳条边”,康熙年间又加筑了新边墙。边墙设20座边门,每门常驻数十名官兵,稽查出入,禁止边内居民越过篱笆打猎,采人参,放牧 。
大型铜雕定制_人物雕塑制作_人物铜雕加工
人物雕塑加工_铸铜雕像定制_闯关东铜雕
由于关东长白山地区盛产人参,从事采参与贩运获利丰厚,关内人出关买卖人参的人日渐增加。顺治十一年(1654年)规定,凡出入山海关者都须凭印票,禁止挟带人参入关,而垦殖依然允许。但至康熙七年(1668年),关外之地也被列为封禁范围。康熙十六年(1677年),清政府派大臣探求鸭绿江源头,寻访长白山清朝发祥圣地。根据大臣的回报,康熙帝认为长白山与清朝的龙脉相连,因而将长白山周围地区都列为封禁范围。一方面由于“柳条边”长逾千里,常驻官兵人数有限,难以阻拦。另一方面,为减少关内灾民的压力,清政府不止一次变通规定,允许灾民出关,或者采取默许态度。但在多数情况下,出关是被禁止的、非法的,因此只能“闯”。
人物雕塑厂家_闯关东雕像_户外大型制作
户外雕塑制作_闯关东铜雕_人物雕像定制
“闯关东”的另一层意思,是迁往关外前途未卜,风险很大。关东气候寒冷,人烟稀少,大多数地方还是无人区,能挖到人参,采到东珠,获得丰收固然能发财致富,也可能历尽千辛万苦却一无所获,甚至冻馁而死。加上没有设立行政机构,得不到保护和救援,盗匪横行,所以随时都有危险。闯出关的人可能得以维持温饱,就此安顿,再接来家属。也可能占上大片土地山林,或者带上白花花的银子衣锦荣归,来年带更多乡亲“闯关东”。但同样可能当了“胡子”,或者沦为奴仆,甚至客死异乡。但由于内地特别是山东,早已人满为患,农民无地可耕,加上天灾人祸频繁,官府地主压榨,穷人流民只能以“闯关东”为唯一出路。
CONTACT US
微信公众号
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羊平经济开发区
hanbodiaosu@sina.com
©2014-{date('Y')} 曲阳县汉博雕塑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| 冀ICP备14003853号
技术支持:实搜网络